外耳道真菌病


-
相關(guān)癥狀:眩暈、細菌感染、外耳道癬、耳癢、耳痛、耳內(nèi)流膿、耳鳴、耳廓變大、低熱
-
zhang124
-
免費咨詢
————認證資質(zhì)————
- 個人已認證
- 企業(yè)未認證
- 微信未認證
- 手機已認證
該用戶其他信息
———線上溝通
與商家溝通核實商家資質(zhì)
線下服務(wù)
核實商家身份所有交流確保留有證據(jù)
服務(wù)售后
有保障期的服務(wù)請與商家確定保障實效
外耳道真菌病
外耳道真菌?。╫tomycosis externa)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內(nèi)的條件致病性真菌,在適宜的條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的亞急性或慢性炎性病變,常合并細菌感染。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時可無癥狀,其常見癥狀主要有外耳道不適,脹痛或奇癢、外耳道阻塞感、聽覺障礙等。分泌物涂片、真菌培養(yǎng),可以幫助判斷致病菌的種類,必要時需作活組織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和治療。
癥狀
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時可無癥狀,其常見癥狀主要包括:1.外耳道不適,脹痛或奇癢。2.由于真菌大量繁殖,堆積形成團塊可阻塞外耳道引起阻塞感。3.真菌團塊刺激,外耳道可有少量分泌物,患者感外耳道潮濕。4.外耳道阻塞,鼓膜受侵,患者可有聽覺障礙,耳鳴,甚至眩暈。5.如病變損害范圍較大或較深,可有局部疼痛。6.有些真菌引起的改變以化膿和肉芽腫為主。嚴重的可致面癱。7.真菌可致壞死性外耳道炎。8.有些真菌感染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發(fā)熱。
病因
病因:真菌易在溫暖潮濕環(huán)境生長繁殖,當外耳道進水或積極存分泌物,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況下,較易受真菌感染,常見有青霉素,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預(yù)防
(1)戒除挖耳習(xí)慣,尤其是不要用不潔之物挖耳。(2)保持外耳道清潔,干燥。(3)積極治療化膿性中耳炎,有效地使用各種抗菌素滴耳液。
檢查
將清除下的痂皮作涂片,加1~2滴10%氫氧化鈉(鉀)液,于顯微鏡下可查見菌絲和孢子,亦可作培養(yǎng)檢查。念珠菌感染外耳道皮膚潮紅糜爛,界限清楚,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樣沉積物。曲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內(nèi)有菌絲,菌絲的顏色可為白色、灰黃色、灰色或褐色。芽生菌感染初期可見外耳道皮膚散在丘疹或小膿泡,其后發(fā)展成暗紅色邊緣不整的淺潰瘍,有肉芽生長,表面有膿性分泌物。毛霉菌感染耳流膿,如引起面癱可見面癱的各種表現(xiàn)。泌物涂片、真菌培養(yǎng),可以幫助判斷致病菌的種類,必要時需作活組織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和治療。聽力檢查可以得知其對聽力的影響程度。
治療
清除外耳道內(nèi)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1:1000新潔爾滅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噴于外耳道或涂用達克寧霜劑,盡量保持外耳道干燥。清除外耳道內(nèi)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用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1:1000新潔爾滅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噴于外耳道或涂用達克寧霜劑,盡量保持外耳道干燥。
護理
1.飲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2.注意耳部清潔衛(wèi)生。
并發(fā)癥
易合并其它感染。


2)確認收貨前請仔細核驗產(chǎn)品質(zhì)量,避免出現(xiàn)以次充好的情況。
3)該信息由排行8用戶自行發(fā)布,其真實性及合法性由發(fā)布人負責(zé),排行8僅引用以供用戶參考,詳情請閱讀排行8免責(zé)條款。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