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型人格障礙


-
相關癥狀:強迫性體位、強迫性人格、強迫性聯(lián)想
-
zhang124
-
免費咨詢
————認證資質————
- 個人已認證
- 企業(yè)未認證
- 微信未認證
- 手機已認證
該用戶其他信息
———線上溝通
與商家溝通核實商家資質
線下服務
核實商家身份所有交流確保留有證據(jù)
服務售后
有保障期的服務請與商家確定保障實效
強迫型人格障礙
強迫性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強迫癥,以反復出現(xiàn)強迫觀念(obsession)為基本特征的一類神經(jīng)癥性障礙。
強迫觀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復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
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對患者來說,是沒有現(xiàn)實意義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識到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惱。
癥狀
反復出現(xiàn)強迫觀念。
強迫觀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復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
病因
(一)發(fā)病原因:過去大多認為本病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20年來,遺傳和生化研究,特別是廣泛采用藥物治療效果顯著,提示本病的發(fā)生有其生物學基礎。
1.遺傳因素家系調(diào)查表明,強迫癥先證者的一級親屬中焦慮障礙發(fā)病危險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如果將有強迫癥狀但未達到診斷標準的人包括在內(nèi),則病人組父母的強迫癥狀危險率(15.6%)明顯高于對照組父母(2.9%)。雙生子研究顯示,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高于雙卵雙生子。提示強迫癥的發(fā)生可能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2.生化改變有人認為5-HT能系統(tǒng)可能與強迫癥發(fā)病有關,有5-HT再攝取阻滯作用的藥物,如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可以對強迫癥有效。有學者發(fā)現(xiàn)強迫癥病人的血清催乳素增高,或有皮質醇改變,其在強迫癥發(fā)生中的作用,尚不明確。
3.解剖與生理切斷額葉與紋狀體的聯(lián)系纖維對難治性強迫癥有效,推測可能與基底核功能失調(diào)有關。
4.心理:(1)弗洛伊德學派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強迫癥狀形成的心理機制包括:固著、退行、孤立、解除、反應形成以及對不容許的性和攻擊沖動的置換等。這種防御機制是無意識的,因此不為患者所覺察。(2)行為主義學派的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派認為,首先病人由于某種特殊情景引起焦慮,為了減輕焦慮,病人產(chǎn)生回避反應,表現(xiàn)為強迫性儀式動作。某些思維或想象等中性刺激(如語言、文字、表象和思想)與初始刺激伴隨出現(xiàn),則可進一步形成較高一級條件反射,使焦慮泛化,最終導致強迫觀念的形成。
(二)發(fā)病機制1.家系調(diào)查的結果表明:在強迫癥患者的一級親屬中焦慮障礙的發(fā)病風險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一級親屬,但他們患強迫癥的風險率并不高于對照組。如果把患者一級親屬中有強迫癥狀但達不到強迫癥診斷標準的病例包括在內(nèi),則患者組的父母強迫癥狀的風險率(15.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父母(2.9%)(Black等,1992)。這種強迫特征在單卵雙生子中的同病率高于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Carey和Gottesman1981)。這些結果提示:強迫行為的某些素質是可以遺傳的。另有一些報告表明:強迫癥可與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驚恐障礙、恐怖癥、進食障礙、孤獨癥和多動穢語綜合征同時存在。
2.氯丙咪嗪、氟西汀(fluoxetine)、氟伏沙明(fluvoxamine)、帕羅西汀(par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等具有抑制5-HT重攝取作用的藥物,對強迫癥有良好效果;而缺乏抑制5-HT重攝取作用的其他三環(huán)類抗抑郁劑,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去甲咪嗪等,對強迫癥的治療效果不佳。強迫癥狀的減輕常伴有血小板5-HT含量和腦脊液5-羥吲哚醋酸(5-HIAA)含量下降。治療前血小板5-HT和腦脊液中5-HIAA基礎水平較高病例用氯丙咪嗪治療效果較佳。給強迫癥患者口服選擇性5-HT激動劑methyl-chlorophenyl-piperazine(mCPP),可使強迫癥狀暫時加劇。這些均提示5-羥色胺(5-HT)系統(tǒng)功能增高與強迫癥發(fā)病有關。
3.一些臨床證據(jù)提示強迫癥的發(fā)病可能與選擇性基底節(jié)功能失調(diào)有關。例如:與基底節(jié)功能障礙密切相關的多動穢語綜合征,15%~18%的患者有強迫癥狀,遠高于一般居民強迫癥的患病率(2%);頭部外傷、風濕性舞蹈癥,Economo腦炎后,于基底節(jié)受損同時可見到患者有強迫癥狀;腦CT檢查可見到有些強迫癥患者雙側尾狀核體積縮小(Luxenberg等,1988);正電子發(fā)射腦掃描發(fā)現(xiàn)有的強迫癥患者雙側尾狀核和眶額皮質外側代謝率升高(Baxter等,1987);用5-HT重攝取抑制藥物或行為療法取得良好效果的患者其尾狀核、眶額葉和扣帶回的過度活動下降(Baxter等,1992;Perani等,1995)。在行為治療有效的患者還觀察到眶回和尾狀核之間的協(xié)同活動顯著減弱,提示功能失常的腦回路斷絕了聯(lián)系(Schwartz等,1996)。有人認為,強迫觀念的嚴重性與眶額葉和基底節(jié)活動相關,而伴隨的焦慮則反映了海馬和扣帶回皮質的活動(McGuire等,1994),Brita等(1996)報告,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表明以行為誘發(fā)OCD患者的癥狀可實時顯示尾狀核、扣帶回皮質和眶額皮質的相對血流較靜息狀態(tài)時明顯增加。基于這類研究形成了如下假說,即強迫障礙是眶額-邊緣-基底節(jié)的功能失調(diào)所致。切除額葉與紋狀體的聯(lián)系纖維用以治療難治性強迫癥,可使癥狀減輕(Kettle和Marks,1986),支持這一理論。
4.弗洛伊德學派把強迫癥視為病理的強迫性格的進一步發(fā)展。由于防御機制不能處理好強迫性格形成的焦慮,于是產(chǎn)生強迫癥狀。強迫癥狀形成的心理機制包括:固著、退行、孤立、解除、反應形成以及對不容許的性和攻擊沖動的置換。這種防御機制是無意識的,因此不為患者所覺察。行為主義學派則以兩階段學習理論解釋強迫癥狀發(fā)生和持續(xù)的機制。在第一階段,通過經(jīng)典的條件反射,由某種特殊情境引起焦慮。為了減輕焦慮,患者產(chǎn)生了逃避或回避反應,表現(xiàn)為強迫性儀式動作。如果借助于儀式動作或回避反應可使焦慮減輕,則在第二階段,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使這類強迫行為得以重復出現(xiàn),持續(xù)下去。中性刺激如語言、文字、表象和思想與初始刺激伴隨出現(xiàn),則可進一步形成較高一級條件反射,使焦慮泛化。
預防
治療的若干個注意點:
1.仔細考慮對一切以往回避的情境進行暴露。
2.對恐懼刺激和想法的暴露進行指導。
3.儀式動作和回避行為,即反應預防。暴露的實施和反應預防的細節(jié)都要考慮并和病人事先討論,示范,自我練習都可采用以促進治療實施。目前,許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詳明。多年來,專業(yè)工作者根據(jù)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對許多精神疾病不斷地細致觀察,形成了一些樸素的觀念。
認識到許多精神疾病是人類個體與社會或自然環(huán)境互相作用產(chǎn)生的反常結果。
在相當不少的情況下,雖然外在條件相似,但疾病發(fā)生則可截然不同,提示個體特性在疾病發(fā)生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人們?yōu)榉乐拱l(fā)生這一類疾病中,倡導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夠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襲。
這就是:①培育機體整體,包括腦功能的發(fā)育,并扶植其經(jīng)常處于健康狀態(tài),使人的體魄健壯,精神飽滿;②培養(yǎng)個性健康發(fā)展并加強鍛煉,使之與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相統(tǒng)一。
由于本病通常在青少年發(fā)病,約1/3的病例首次起病于10~15歲,故重點闡述青少年年齡階段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與心理衛(wèi)生的基本內(nèi)容。
青少年期是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以性成熟為其生理基礎,通常也被稱作青春期,但是,僅僅生理的成熟和生殖能力的具備并不能使一個人變成成年人。
伴隨著生理的成熟,青春期還具備一系列心理的變化,如,性心理的變化、自我意識及自我同一性的產(chǎn)生、認知的改變、社會化等。
因此,所謂過渡時期,與其理解為身體的發(fā)育階段,不如理解為心理的發(fā)育階段,是由依賴的、被照顧的、按照成人確定的特殊規(guī)范生活的童年,向成年人獨立、而又負責任的生活的過渡過程。
青春期身體的發(fā)育與心理的發(fā)展一般來說是相互伴隨的,而身體的發(fā)育可能稍提前一些,隨著個體的素質、家庭社會背景、教養(yǎng)方式、生活經(jīng)歷等不同而有所差異,一個看起來外表與成年人完全一樣的17歲少年可能還停留在對父母完全依賴階段。
而一個剛開始發(fā)育的11歲少女可能已獨立照顧弟弟妹妹,參與處理自己及家庭日常中的問題。
1.青少年期的生理心理變化
(1)身體的變化及心理的反應:在青春期到來時,青年人都要經(jīng)歷身體急劇的生長和變化,肌肉、骨骼等組織全面地急劇成長,身高體重快速增加,并且,伴隨生殖系統(tǒng)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漸呈現(xiàn)露出來,男孩出現(xiàn)胡須,喉結變大,聲音變粗,女孩乳房發(fā)育變化,身體脂肪增多,變得豐滿,胸圍、臀部增大。另外,兩性均長出陰毛。這些變化經(jīng)過約2年的時間,而達到青春盛期,并以女孩的月經(jīng)和男孩尿中出現(xiàn)活的精子細胞為標志。青春期到來的年齡在人與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女孩可以早到11歲行經(jīng),另一些女孩可能到17歲才行經(jīng),平均年齡12歲零9個月。男孩在同樣的年齡范圍達到性成熟,但是平均說來男孩要比女孩晚2年進入發(fā)育盛期和成熟階段。直到11歲之前,男孩和女孩的平均身高體重都相同;11歲時,女孩在身高和體重兩方面都突然超過男孩,女孩保持這一差距大約2年之外,然后男孩超過女孩,并且在以后一直保持領先。這種身體發(fā)育速度的差異在初中階段最顯著,??砂l(fā)現(xiàn)發(fā)育相當充分的“青年女子”坐在一群尚未發(fā)育的男孩旁邊。隨著身體的發(fā)育,青年人必須適應發(fā)展中的新自我,同時還必須適應別人對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現(xiàn)出的反應,對發(fā)育中的少年來說,既不像成人,也不像兒童,他們的身體可能是細長的,各部分的比例也可能不相配,這會使有些年輕人感到很不舒服,而周圍人的一些不良反應亦會加重他們的沮喪,如周圍人可能稱細長的少年為“麻稈”,稱胡須濃而密的少年為“大胡子”,而把身體發(fā)育快而頭發(fā)育慢的年輕人評論為“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或稱之為“小頭兒”等。發(fā)育的快慢、遲早也給青年人造成壓力,如發(fā)育遲的男孩要面對一個特別困難的適應局面,因為在他們同伴的活動中力量和勇猛非常重要。如果他們比同學矮小和瘦弱,他們可能在一些競技中失利,可能永遠趕不上發(fā)育早、在體力活動中占優(yōu)勢的男孩。研究指示,發(fā)育遲的男孩一般不如他們的同學合群,自我概念也較差,常從事一些較不成熟、尋找注意的行為。他們覺得自己被同伴擯棄并受到同伴的壓抑。另一方面,發(fā)育早的孩子往往更自信和獨立,發(fā)育早或遲導致的這些個性差異可能持續(xù)進入成年期,發(fā)育速度對個性的影響對于女孩較不明顯。有些早熟的女孩可能處于不利的地位,因為她們在小學后期比同伴更像成年人,但是,在中學早期,早熟的孩子往往在同學中更有威信,在學校的活動中居于領導地位,這個時期,晚熟的女孩像晚熟的男孩一樣,可能有不那么適當?shù)淖晕乙庾R,和父母及同伴的關系也不那么密切。伴隨性成熟而引起的身體上的變化既是自豪的資本也是困惑的原因,青年人對自己嶄新的體格和隨之而來的沖動是否感到自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對待他們的性發(fā)育的態(tài)度。父母對于性的隱秘和禁忌態(tài)度會引起青年人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又可能由于同伴具有比較實事求是的觀點而逐漸克服。
(2)實現(xiàn)同一性:隨著身體的迅速變化,以前對肉體存在和身體功能的信賴受到嚴重的懷疑,只有通過對自我進行重新的評價才能得以重建。青年人努力尋求“我是什么人?”和“我往何處去?”的答案。在身體的變化及性成熟的過程中,青年人有了一些新的體驗,也感到周圍人對他們的新的反應,他們將力求發(fā)現(xiàn)自己現(xiàn)在的真實情況以及將來自己會成為什么樣子?;锇榈膩硗?、新的社會關系的產(chǎn)生,也使他們擴大了自我活動、自我探索的空間,他們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樣子的?社會又是什么?我與他們的關系如何等。青年人早期對自身特征的意識是從兒童的各種自居作用中發(fā)展起來的。年幼孩子的價值和道德標準主要來自父母,他們的自尊感基本上來自父母對他們的看法,當年輕人來到中學這個較廣闊的世界以后,同伴群體的價值觀日益重要,老師和成年人的評價也是如此,他們對原先的道德標準及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評價,并試圖把這些價值和評價綜合起來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體系。當父母的觀點和評價明顯地與同伴和其他重要人物的評價不同時,產(chǎn)生矛盾的可能性很大。青年人試圖扮演一個又一個角色,而把不同的角色綜合成一個單一的個性時就遇到了困難,即所謂“角色混亂”。
(3)依戀關系的變化:青春期與父母的感情聯(lián)系會減輕,他們希望獨立,傾向伙伴交往,他們過去主要是家庭成員,現(xiàn)在正成為青年,既是家庭中的成員,又是伙伴集體中的成員,與家庭在一起的時間縮短及交通手段、活動范圍的擴展,使依戀(attachment)和社會關系擴大。他們與其他成人的感情聯(lián)系可能接近與父母的聯(lián)系,如與老師、領導、鄰居等關系。從小學到高中,形成大量的伙伴關系,性別的吸引也是同伴關系的重要原因。約會經(jīng)常開始于集體活動。在伙伴關系中,同伴之間對共同問題的討論及反面的經(jīng)驗可提供大量的解決問題的技術。有些青年人被家庭疏遠,部分原因是他們離家的時間增多。在青春期,有幾個交往模式可能在家庭中發(fā)生,其中有兩種關系疏遠的模式,其一為“放出模式”(expelling mode),這包含忽略或拒絕年輕人,父母放棄他們的照顧角色,不再看管年輕人,鼓勵孩子走出去。“放出模式”常被這樣的一些父母所采用,他們被自己的生活問題(如婚姻問題)所耗竭。沒有精力再管孩子,另一種為“替代模式”(delegating mode),青少年被暗示采用這樣的一種行為方式,即給父母帶來替代性愉快的方式,做他們的父母想做而未能做的事,也包含表現(xiàn)父母的一些不良習性。
(4)認知的改變:青春期由于形式運算的出現(xiàn)而使思維完善,它擺脫了兒童時期的單一的具體運算和簡單形象思維,進入了抽象思維階段。在16~20歲的青少年中有53%能用抽象思維解決問題,21~30歲之間為65%,也有人終身缺乏,但智商并不單靠抽象思維,它受文化,經(jīng)歷的影響。能用抽象思維后,青年人發(fā)現(xiàn)他們可以任意地做各種假設,并學會對假設進行檢驗。他們學會自我批評,各個方面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也有能力聽取他人意見。他們可以將自身內(nèi)部主觀的經(jīng)驗看做是真實的一部分,抽象思維還使青年人處理問題時能考慮更多的可能性,思維活動的數(shù)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但青年人不能區(qū)別他們所想的和別人所想的不同,因為他主要是關心自己,他相信別人所想所關心的也是他的外表與行為。皮亞杰理論主要解釋者愛爾金德(D.Elrind)稱這種現(xiàn)象為青春期自我中心主義,并指出兩種后果:假設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和個人神化(personal fable),前者是指青年人將對自己的關注和興趣投射給他人,認為自己的行為、外表及自我被他人關注,因而他們追求自我表現(xiàn)、追隨時裝及對傳統(tǒng)的反叛。由于認為自己是他人關注的對象,青少年易產(chǎn)生這樣的觀點,認為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是獨一無二的,即“個人神化”,他們易產(chǎn)生一些宗教的信念,認為自己受到神的指引和支持,期望自己不受自然法則的支配,如相信自己不會死去,未采取避孕措施與男友約會也不會懷孕等,當與伙伴們分享他們的觀點、認知和經(jīng)驗后個人神化將會減退,他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一單個的人,而并非獨特。
2.影響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的常見社會心理因素
(1)文化背景:傳統(tǒng)文化對讀書的圖騰,“士大夫”思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追求高學分、高錄取率的風氣,以及家長對子女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的現(xiàn)象,使青少年產(chǎn)生過大的心理壓力。另外,儒家思想對理性、理智、禮儀的弘揚,在促進青少年社會化的同時又造成了青少年個性上的壓抑、或逆反而成為對社會的反叛。
(2)獨生子女問題:“四二一”家庭模式自然使家庭的重心偏向孩子,一方面造成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以使孩子除了學習以外其他的能力都不能正常地發(fā)展,形成所謂的“高分低能”。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將自己的愉快來源過多地依賴孩子,使得孩子承受著更多的精神負擔,容易形成青少年厭學、逃學、及焦慮抑郁。
(3)升學的壓力:傳統(tǒng)的“望子成龍的思想”、升學中過多看重成績的趨向使孩子經(jīng)受著過多的學習壓力,這種狀況可望在教育體制的改革及興起的減負浪潮中得到改善。
(4)家庭的因素:孩子的問題常常是家庭問題的一部分,家庭功能的紊亂對孩子的心理衛(wèi)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長在不穩(wěn)定家庭的孩子通常容易產(chǎn)生情緒和行為障礙,父母的不和、離異、及代養(yǎng)等都導致孩子的不安全感,造成心理衛(wèi)生問題。
(5)自身個性因素:完美主義傾向、單一愉快來源使青少年認為“我必須什么都比別人強”“我不能有缺點”“一定要考第一”“要得到所有人的好評”因而,他們經(jīng)受不了挫折,在自卑和自大之間來回搖擺。社會化不足、自我中心,使青少年難于與人相處。
檢查
強迫癥的特征是患者有持續(xù)存在、強加、不想要的思維,并對這種思維感到難以控制。強迫性思維通常為污染、傷害自己或他人、災難、褻瀆神靈、暴力、性或其他令人痛苦的話題。
這些思維是患者自己的,而不是由外界插入的(如精神分裂癥的“思維插入”。這種思維也包括在腦中的想象或情景,這種思維和想象使患者非常痛苦,并可導致極度不安。該病的基本癥狀是強迫觀念(obsession)和強迫行為(compulsion)。
90%以上患者既有強迫觀念,也有強迫行為;但據(jù)Of等(1995)報告:28%的患者以強迫觀念為主,20%的患者以強迫行為為主,50%的患者二者均很突出。病人對強迫癥狀有一定的自知力,知道這類思維或行為是不合理的或不必要的,試圖控制又未能成功。
約5%的患者初起病時就不認為自己的觀念和行為不合理,也無治療要求,稱為自知力不良型強迫癥。
1.強迫觀念指反復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情緒或意向。這些對患者本人來說,是沒有現(xiàn)實意義的,不需要的或多余的?;颊咭材芮逍训匾庾R到這是不對的,并知道這些都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動,很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惱。(1)強迫思想(obsessional thoughts):一些字句、話語、觀念或信念,反復進入患者意識領域,干擾了正常思維過程,明知不對又無法控制、無法擺脫,可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形式。
①強迫懷疑:患者對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反復產(chǎn)生懷疑;明知毫無必要,但又不能擺脫。例如,出門時懷疑煤氣是否關好了;雖然檢查了一遍、二遍、三遍……還是不放心。又如懷疑文件中是否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是否寫錯了字,是否裝訂頁數(shù)正確等等。于懷疑的同時,常伴有焦慮不安,因而促使患者對自己的行為反復檢查,不能終止,十分痛苦。
②強迫性窮思竭慮:患者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現(xiàn)象,刨根問底,反復思索,明知缺乏現(xiàn)實意義,絲毫沒有必要,但又不能自我控制。例如,反復思索:為什么大米是白的,小米是黃的?而煤是黑的?樹葉為什么是綠色,而不是其他顏色?有時達到欲罷不能,以至食不甘味,寢不安眠,無法解脫。有的患者表現(xiàn)為與自己的頭腦在欲罷不能地進行無休止的爭辯,分不清孰是孰非。
③強迫聯(lián)想:患者見到一句話或一個詞,或腦海中出現(xiàn)一個觀念,腦子里便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另一個觀念或詞句。如果聯(lián)想的觀念或語句與原來意義相反,如想起“團結”,立即聯(lián)想到“分裂”;看到“天上…”,立即聯(lián)想到“地下…”等,稱強迫性對立觀念(或強迫性對立思維)。由于對立觀念的出現(xiàn)違背患者的主觀意愿,常使患者感到苦惱。
④強迫表象:指在頭腦里反復出現(xiàn)生動的視覺體驗(表象)、常具有令人厭惡的性質,無法擺脫。
⑤強迫回憶:患者對經(jīng)歷過的事件,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反復呈現(xiàn),無法擺脫,感到苦惱。(2)強迫情緒:表現(xiàn)為對某些事物不必要地擔心或厭惡,明知不必要或不合理,自己也無法擺脫。例如,擔心自己會得罪同事或上司,擔心周圍的人暗算自己,擔心自己會出現(xiàn)不理智的行為,擔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細菌的侵襲等。若看到醫(yī)院、太平間或某個人,立即產(chǎn)生強烈的厭惡感或恐懼,明知不合理,卻無法克制,于是極力回避,稱強迫性恐怖(obsessional phobia)。(3)強迫意向:患者反復體驗到,想要做某種違背自己意愿的動作或行為的強烈內(nèi)心沖動?;颊呙髦@樣做是荒謬的,不可能的,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做,但卻無法擺脫這種內(nèi)心沖動。例如,有一種想從高樓的窗戶往下跳的內(nèi)心沖動;看著自己心愛的妻子,出現(xiàn)想把她掐死會是什么樣的意向等。盡管當時這種內(nèi)心沖動十分強烈,事實上卻從不會付諸行動。
2.強迫行為指反復出現(xiàn)的、刻板的儀式動作,明知不合理,但又不得不去做。常為緩解強迫觀念引起的焦慮不安而采取的順應行為,但這些行為不能給人以愉快的感覺,以強迫檢查和強迫清洗(特別是洗手)最常見?;颊叱R暺淠芊婪赌承┛陀^上不大可能的事件,并認為這些事件對患者有害,多繼發(fā)于強迫懷疑。
(1)強迫檢查:是患者為減輕強迫性懷疑引起的焦慮所采取的措施。如出門時反復檢查門窗、煤氣和水管是否關好,發(fā)件時反復檢查文件中的內(nèi)容,看是否寫錯了字等等。
(2)強迫清洗:患者總嫌手或衣物碰上臟物,為了消除對受到臟物、異味或細菌污染的擔心,常反復洗手、洗澡或洗衣服。有的患者不僅自己反復清洗,而且要求與他一道生活的人,如配偶、子女、父母等也必須按照他的要求徹底清洗。
(3)強迫詢問:強迫癥患者常常不相信自己。為了消除疑慮或窮思竭慮給患者帶來的焦慮,常反復要求他人不厭其詳?shù)亟o予解釋或保證。有的患者可表現(xiàn)為在自己頭腦里,自問自答,反復進行,以增強自信。
(4)強迫性儀式動作:當患者產(chǎn)生很強烈的持續(xù)的、不能控制的要進行某些行為的強制沖動或愿望時,常導致焦慮和極度不安,就可通過進行特定的儀式動作來暫時減輕這種不安。這種儀式動作通常與強迫思維有關。例如,患者認為“我的手是臟的”,由此激發(fā)起反復洗手。另一些患者反復想象電、煤氣可以引起火災,因此激發(fā)起對電源、電器、插座、煤氣開關的反復檢查。大部分常見強迫儀式動作是清洗或檢查。其他儀式動作包括出門時,必先向前走兩步,再向后退一步,然后才走出門;否則患者便感到強烈的緊張不安。就座前,必先用手指觸一下座位,才能坐下;這一動作對消除強迫觀念或許具有象征意義。強迫性計數(shù),計數(shù)臺階,計數(shù)窗格或做事有特定的和刻板的次序。這些動作是重復出現(xiàn)的,他人看來是不合理的或荒謬可笑的,本身并無現(xiàn)實意義,但患者完成了儀式動作,只是為了減輕或防止強迫觀念引起的緊張不安或避免焦慮的出現(xiàn)。有的患者只在自己頭腦里計數(shù),或重復某些語句,以解除焦慮,是一種精神性強迫行為(mental compulsion)。這種癥狀并不少見,往往被忽視。盡管儀式動作是為了緩解焦慮或不安,但這種焦慮的減輕通常是短暫的。有的患者會認為有必要重復這種儀式許多次。由于許多強迫癥患者有一種以上強迫思維和有關的儀式動作,因此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會被這些儀式動作所占據(jù)。另外,強迫癥會導致對一些事物或情境的回避(如污物,離開家以避免鎖門),從而對生活造成了影響。強迫癥的癥狀對患者、家庭、朋友和同事是支配的、無益的和煩擾的。
(5)強迫性遲緩(compulsive slowness)可因儀式動作而導致行動緩慢;例如,出門時反復檢查電器、煤氣,使患者遲遲不能出門,甚至上了車還要返回家中檢查,致使經(jīng)常不能準時上班。但也可能是原發(fā)的,例如,每當患者看書時,目光常停頓在某一行某一個字,不能順利閱讀以下的內(nèi)容。這種現(xiàn)象,可能源于患者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已看清楚或看懂了這一行字,因而停滯不前。這類患者往往并不感到焦慮。上述強迫癥狀往往使患者終日糾纏于一些毫無現(xiàn)實意義的觀念和行為,妨害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使患者感到苦惱。
強迫障礙患者的病前人格,常具有強迫特點。這類人格特點將在人格障礙一章中描述。
本癥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
其一,以強迫思想為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強迫性觀念、強迫回憶、強迫表象、強迫懷疑、強迫性對立觀念、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性害怕等。
其二,以強迫動作為主要臨床癥狀,如強迫洗滌、強迫核對檢查、強迫詢問、強迫性儀式化動作等。強迫癥狀的特點:其思維和動作屬于自己;其強迫思維和動作至少有一種仍被患者徒勞地抵制,同時由于抵制不成功而多伴有明顯焦慮;一再出現(xiàn)的想法、表象或沖動令病人十分不愉快。這些癥狀會使病人終日糾纏于一些毫無意義的觀念和行為,妨礙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使患者頗感苦惱。強迫癥病人具有強迫特點的病前人格。
根據(jù)所存在的典型的強迫癥狀,患者認識到強迫癥狀來源于自身,而不是別人強加或受外界影響的,反復出現(xiàn),毫無意義,明知不對,又不能擺脫,干擾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甚為焦慮、苦惱,試圖加以排除或對抗,或迫切要求治療者,一般診斷并不困難。但慢性病例,患者在試圖擺脫強迫癥狀失敗之后,形成了適應于其病態(tài)心理的行為方式,對其強迫癥狀不再感到苦惱,轉而堅持保留其病態(tài)行為,不再要求治療。約5%的患者一起病就不認為自己的觀念和行為不合理,也無治療要求,稱為自知力不良型強迫障礙。根據(jù)ICD-10,強迫思維或行為(或兩者兼有)使患者感到痛苦,生活受到影響,是患者自己的思維或沖動,同時,必須至少有一種思維或動作不能被抵抗,想或做這些儀式動作是不愉快的,不情愿地重復強迫思維或儀式動作。且大多數(shù)時間存在,癥狀存在3個月以上,至少連續(xù)2周,可診斷為強迫癥。
治療
一、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指臨床醫(yī)師通過言語或非言語交談建立起與患者的良好醫(yī)患關系,應用有關心理學和醫(yī)學的知識指導和幫助患者克服和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情緒障礙、認知偏見以及適應問題。
我個人認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是幫助強迫癥患者康復的兩條腿,心理治療也非常重要。
1)精神科醫(yī)生:有一部分精神科醫(yī)生的特長就是心理治療,找這部分精神科醫(yī)生做心理治療最合適,因為這才是最稱職的心理醫(yī)生。其他精神科醫(yī)生可能特長不是心理治療,但也可以做心理治療,像支持療法、認知療法等等;2)臨床心理學工作者:比如醫(yī)院的心理治療師等掌握臨床心理學知識的人。適合強迫癥的心理治療有:行為療法、認知療法、森田療法等等。
二、藥物治療:不少研究結果表明強迫癥病人存在大腦中5-HT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異常。臨床上用來治療強迫癥的藥物主要針對大腦中5-HT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調(diào)節(jié),故這類藥物可以用來緩解強迫癥的癥狀。然而,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性及作用于強迫癥患者5-HT系統(tǒng)的各種藥物的效果不一,提示強迫癥是一種在病理生理方面具有復雜性的精神障礙。大腦中多巴胺和膽堿能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能也參與了部分強迫癥病人的發(fā)病。臨床上也在試圖開發(fā)這方面的新藥。
護理
宜:1、宜吃清淡的食物;2、宜吃低脂肪的食物;3、宜吃含有DHA的食物。忌:1、忌吃酒精的飲料;2、忌吃咖啡類的飲料;3、忌吃茶類的飲料。
并發(fā)癥
一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癥狀可持續(xù)多年或時輕時重,病前性格特征明顯,發(fā)病年齡較早和病程較長者,預后欠佳,隨年齡增長,癥狀逐步減輕;病前有較明顯精神因素,強迫性性格特征不顯著,病程;較短,無陽性家族史者的癥狀也有可能自發(fā)緩解。


2)確認收貨前請仔細核驗產(chǎn)品質量,避免出現(xiàn)以次充好的情況。
3)該信息由排行8用戶自行發(fā)布,其真實性及合法性由發(fā)布人負責,排行8僅引用以供用戶參考,詳情請閱讀排行8免責條款。查看詳情>